学院现下设“四系一中心”五个业务机构——管理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经济学系、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四个行政机构——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媒体关注| 中国环境报刊发我院教授任志涛及其研究生张松浩文章《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

发布时间:2022-06-29  

6月28日出版的《中国环境报》第三版刊发我院任志涛教授及其研究生张松浩文章《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原文如下。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关键在于要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以公正平等指导原则引导公众主动投身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伟大事业中,激发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人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和人人参与的全民行动局面。

继续深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需要从组织托举、需求导向和文化立魂等方面着力。

组织托举,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舞台”。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党员骨干带头,着力在学校、社区、机关等开展绿色行动。其一,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行动体系。聚焦全民行动体系“如何组织”“如何运转”“如何评价”等问题,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建立“标杆引领,敢于争先”的工作体系。其二,强化认知,明确方向。各领域党组织与片区公众上下联动形成结对小组,党员引领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深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形成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与担当。通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保证小组体系的有效运转。其三,织“三网”,强保障。在不同机构领域层面形成引领网、服务网和保障网。引领网强调党员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中心,以身作则、创先争优。服务网强调党组织通过平台建设、营造氛围,为党员和公众提供有效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舞台。保障网强调组织评价标准公正公开有效,完善标杆“选树用”制度,实现先锋模范践行人员评价体系有标准、有抓手、有保障。

需求导向,生态志愿服务作用发挥有“支点”。目前,全国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已超过130万个,占全国志愿服务项目总数的约20%,注册环保志愿者近320万人。随着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对于参加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意愿需求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志愿者成为积极担当推广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先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应当以满足公众对奉献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导向,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嵌入生态志愿服务组织,深层次挖掘公众现实需求,策划开展具有针对性、合理性、有意义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促进管理部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供需匹配。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增强公民担当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和实践任务的责任感。

文化立魂,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有“内力”。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生动力,是推动全民行动的引领和支撑,能够增强公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推动构建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激发全民行动的内生动力。首先,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文化传播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热爱环境、呵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养。其次,推出一系列生态文化产品,坚持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方式和方法,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最后,适当结合传统文化创办与生态文化相关的仪式活动,构建有时代感的生态文化。通过打造品牌和平台,系统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及其价值,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传播氛围,为公众提供权威、主流、新鲜的生态智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搭建起政府、企业和公众间有效服务通道和沟通桥梁,共创节约适度、绿色低碳、全民积极行动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上一条:教育教学| “学习强国”收录我院教师吕晨慕课《管理学原理》 下一条: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测评汇报会成功举行

关闭

更多>>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 天津大学
  • 清华大学
  • 南开大学
  • 同济大学
  • Baidu
    sogou